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职责使命大讨论中到底该明确哪些内容?
首先,大讨论必须将“政治忠诚”从抽象口号具体化为可检验的实践标尺。忠诚不是挂在嘴边的表态,而是体现在每一次监督执纪问责过程中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与政治执行力。讨论中要明确,对党忠诚在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工作中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在复杂局面面前,能否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精准识别“七个有之”等政治风险隐患;它意味着在处理具体案件时,能否自觉将案件办理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考量,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它更意味着面对各种诱惑与压力时,能否坚守原则,敢于斗争,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因此,大讨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复盘典型案例、模拟复杂情境,让干部们深刻理解,忠诚是具体的,实践的,它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的严谨把握,对每一次抉择的审慎权衡,是纪检监察工作的生命线。
其次,大讨论要着力厘清“专”与“兼”的职责边界,实现优势互补而非职能重叠。这是当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现实痛点。专职纪检监察干部是主力军,其职责边界应聚焦于“专精深”。讨论要明确,专职干部必须具备深厚的纪法功底、精湛的办案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是攻坚克难的“尖刀”,负责处理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而兼职干部,特别是来自业务部门的兼职纪检员,则是嵌入各条战线的“探头”和“前哨”。他们的职责边界不在于独立办案,而在于“早发现、早报告”。讨论要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在于发挥身处一线的优势,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当好“千里眼”和“顺风耳”,为专职力量提供精准的“炮火支援”。通过深入探讨,必须形成一套清晰的协同机制:兼职干部重在“防”与“报”,专职干部重在“查”与“治”。这种边界的明确,能有效避免兼职干部因不熟悉业务而“不敢监督”,或因精力有限而“不愿监督”的困境,也能让专职干部从日常琐碎的线索排查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办大案、要案,形成监督合力。
再者,大讨论必须推动“干净”与“担当”的内在融合,破解“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困局。干净是底线,担当是责任,二者缺一不可。但在实践中,一些干部或因怕出错而选择“佛系”躺平,或因敢担当而无意中触碰红线。讨论需要直面这一矛盾,明确“担当”必须在“干净”的轨道上运行。要探讨如何建立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同时也要明确纪律的“高压线”绝对不能碰。这意味着,担当不是鲁莽行事,而是在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基础上的积极作为。讨论中,要引导干部思考:如何在监督执纪中既体现力度,又彰显温度?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让被监督对象心悦诚服?如何运用“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实现惩治极少数、教育挽救大多数的目的?通过这些具体问题的探讨,让干部们深刻认识到,干净是担当的底气,担当是干净的升华,一个优秀的纪检监察干部,必然是手持戒尺、心怀慈悲的“护林员”,既能斩除病树烂树,也能呵护健康森林。
最后,大讨论的落脚点必须是新时代履职能力的提升路径。明确了方向与边界,关键在于如何练就过硬本领。讨论要形成共识,能力提升不能“大水漫灌”,而应采取“靶向疗法”。对于专职干部,要聚焦提升法治思维、证据审查、信息技术应用等核心专业能力,通过参与专案、以案代训、跟班学习等方式,培养一批纪法皆通的“专才”。对于兼职干部,则要侧重于提升政治敏感性、风险识别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基础证据固定能力,通过定期培训、案例教学、经验交流,让他们知道自己“看什么、怎么报”。此外,所有干部都面临着知识更新的挑战,必须建立常态化的学习机制,紧跟党中央最新决策部署,熟悉新业态、新模式下的廉洁风险点,不断克服“本领恐慌”。这场大讨论,应当成为一次全员参与的“能力体检”和“学习动员会”,最终形成一份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提升路线图。
这场职责使命大讨论的价值,不在于形成多么厚重的会议纪要,而在于每一位参与者的内心是否真正被触动,思想是否真正得到澄清,行动是否真正找到方向。它是一次思想上的“整队”,确保这支队伍在任何时候都听党指挥、步调一致。它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补钙”,确保每一位干部在风雨侵蚀面前都能筋骨强健、意志坚定。当讨论的热潮退去,留下的应是一份更加清醒的自我认知,一份更加坚定的责任担当,以及一支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上更加行稳致远的纪检监察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