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人员能兼职取酬吗?违规了咋处罚,有啥规定?

在编人员能兼职取酬吗?违规了咋处罚,有啥规定?

“在编人员还能不能搞点副业?”这个问题,几乎成了体制内茶余饭后经久不衰的话题。一方面是生活压力和对更优渥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是铁一般的纪律和模糊不清的政策边界。许多人抱着“法无禁止即可为”的侥幸心理,在灰色地带试探,却不知一脚踩空,可能断送的就是整个职业生涯。要厘清这个问题,必须撕开表象,深入到不同身份类别、不同行为性质的核心规定中去。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对于掌握公权力的公务员群体,答案是绝对的“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九条有明确规定,公务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这里的“营利性活动”范畴极广,远不止开公司、当股东这么简单。它包括了但不限于:经商办企业、投资入股(尤其是利用内幕信息或职权影响)、担任企业的顾问、董事等职务、通过自媒体、直播带货等方式获取广告收入或销售分成、甚至利用业余时间开网约车、送外卖,在严格意义上都可能被界定为违规行为。为何如此严苛?根源在于公权力的公共性与廉洁性。公务员的薪酬由国家财政保障,其职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旦允许其从事营利性活动,就极易滋生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的土壤,哪怕只是“利用业余时间”,也很难完全撇清其公职身份带来的隐性影响。因此,对于公务员而言,“一心一意”不仅是一种职业要求,更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其次,对于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情况则相对复杂,呈现出“原则上禁止,例外需批准”的特点。事业单位人员虽然也属于国家财政供养的“体制内”人员,但其性质与公务员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本身就鼓励知识成果转化。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未经批准,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从事、参与营利性活动或者兼任职务领取报酬”。这里的关键词是“未经批准”。这意味着,如果单位的规章制度允许,并且个人履行了报批程序,获得同意后,部分兼职行为是合规的。例如,高校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讲座、科研人员利用非涉密技术参与企业研发、医院专家在符合多点执业规定的情况下到其他医疗机构坐诊等,这些都属于政策允许的范畴。但审批的前提是,兼职活动不能影响本职工作、不能利用本单位的物资技术条件、不能损害本单位的合法权益。一旦越过这些界限,比如将本单位的科研成果私自用于兼职企业,或因兼职导致本职工作出现重大失误,那么批准的“护身符”也将失效,同样会受到纪律处分。

那么,对于争议最大的在编教师群体,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兼职合法性又该如何界定?“双减”政策的落地,更是让这一问题变得敏感。在编教师利用周末时间给学生补课,这是最常见的想法。但从政策层面看,这种行为风险极高。教育部明令禁止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并强调其师德师风一票否决的地位。即便是在校外机构或自己家中进行,只要学生是自己的教育对象,或者利用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身份、信息、声誉来招揽生源,就极有可能被认定为违规。这背后维护的是教育公平,防止教师将课堂内的精力转移到课外有偿服务中,从而加剧教育焦虑和不公。当然,如果一位美术老师,周末去画一个与教学无关的商业壁画,或者一位音乐老师,在酒吧进行纯属个人爱好的表演且不领取报酬,这类行为与本职工作关联度极低,也未利用教师身份牟利,其合规性就有了探讨的空间。但即便如此,也需谨慎行事,最好向单位进行报备,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一旦违规兼职取酬被查实,处罚将是严厉且影响深远的。处罚措施根据情节轻重,形成一个完整的梯度。最轻的,可能是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退还违纪所得。但这会记录在个人档案中,影响当年的评优评先和晋升。情节严重的,则会面临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等处分。特别是“记过”以上的处分,其影响期通常在12至24个月,期间不仅工资待遇会受损,更无法晋升和调动。最严重的处罚,无疑是开除。对于公务员而言,一旦因违规从事营利性活动被开除,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终结,且终身不得再次被录用为公务员。对于事业单位人员,开除同样是毁灭性打击,不仅失去稳定的工作,其不良记录也会在行业内传播,再就业之路将异常艰难。此外,违规所得将被全部没收,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面对如此严格的纪律约束,在编人员该如何平衡个人发展与职业操守?核心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风险意识。与其在政策的灰色地带反复试探,不如将精力投入到提升本职工作能力上,通过合法的途径,如晋升、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等来实现个人价值的增值。如果确实有强烈的兼职意愿,第一步必须是“摸清家底,主动报备”。仔细研读本单位、本行业关于兼职管理的具体规定,如果政策允许,就严格按照程序申请,把一切放在阳光下。如果政策模糊或明令禁止,那就必须果断放弃。记住,体制内的稳定和保障,其代价就是一部分个人自由的让渡和对公共利益的无条件服从。在编制的框架内寻求个人价值的增值,既是对规则的敬畏,也是对自己职业生涯最长远的投资。任何试图绕过规则的“小聪明”,最终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