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学岗让家长站岗合理吗?站岗不该只靠家长吧?

护学岗让家长站岗合理吗?站岗不该只靠家长吧?

“护学岗”这一制度的初衷无疑是善意的,它源于对上下学高峰期校园周边交通混乱、安全隐患增多的直接回应。然而,当这项措施在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一种近乎强制性的、排他性的家长任务时,其合理性与公平性便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我们必须审慎地思考:将维护校园周边安全的重担,主要甚至完全压在家长肩上,这究竟是家校共育的创新,还是一种责任边界模糊下的变相转嫁?这个问题的背后,牵涉到教育责任、社会分工、法律边界以及现代家校关系的重新定位。

问题的症结首先在于责任的模糊与错位。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对在校学生负有法定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这其中,理所当然地包括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以及上下学时段的人身安全。校园周边的交通环境,是学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理应是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家长的责任,则更多地体现在家庭教育、监护义务以及配合学校工作等方面。当“护学岗”成为一种强制或半强制的家长轮值制度时,实际上是将学校本应承担的专业管理责任,分摊给了缺乏专业训练、时间精力不一的家长群体。这不仅造成了责任主体的错位,更带来了一系列潜在风险。试想,若在家长“站岗”期间发生交通安全事故,责任该如何划分?是组织者学校,还是执行者家长?这种权责不清的灰色地带,既让参与家长心生疑虑,也让学校的管理陷入被动。

其次,我们必须厘清家长志愿者与学校教育的边界。家校合作的核心在于“协同”,而非“替代”。家长作为教育的伙伴,其角色优势在于提供家庭教育支持、参与学校活动决策、分享社会资源等,而非取代学校教职员工或专业安保人员去执行具体的、高风险的管理任务。让家长站在川流不息的马路边疏导交通,不仅超出了大多数普通家长的能力范围,也模糊了家庭教育与学校管理的功能界限。这种模式还极易催生新的教育不公。并非所有家长都有充裕的空闲时间、健康的身体或从容的心态去承担这项工作。双职工家庭、家中有需照顾的老人或二孩的家庭、身体不便的家长,他们在“站岗”这件事上天然处于弱势。当“轮值”与孩子的在校表现或评优等隐性挂钩时,这种压力便会转化为家长的焦虑,甚至是对学校产生不满情绪。健康的家校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沟通的基础上,而单方面地将安全任务下派,无疑侵蚀了这种关系的基础。

那么,面对真实的交通安全需求,出路何在?答案在于构建一个多元共治、专业高效的护学体系,这才是学校交通安全管理的新模式探索方向。一个成熟的护学体系,绝不应只有“家长”这一个支点。首先,学校应回归其责任主体地位,加大投入,组建专业的安保队伍。这些人员经过专业培训,熟悉交通指挥、应急处置,能提供最基础、最核心的安全保障。其次,应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例如,与辖区交警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在高峰时段增设警力进行交通疏导;邀请社区网格员、退休干部、热心居民等组成“社区护学队”,他们时间相对灵活,社会责任感强,是家长之外的重要补充。再者,技术赋能是提升效率的关键。通过安装智能抓拍系统、设置临时交通信号灯、优化“即停即走”区域、推行错峰放学等措施,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校园周边的交通秩序。在这一多元化体系中,家长志愿者的角色应该是辅助性的、自愿性的。他们可以在特殊活动日或人流量特别巨大的节点提供帮助,或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参与,其贡献应被感谢,但绝不能被作为一项义务来强制要求。

更深层次地看,从“家长站岗”到“多元共治”的转变,其本质是从一种被动的“管控”思维向一种主动的“教育”思维的升华。护学岗的存在,其终极价值不应仅仅是“管住”交通,更应成为一堂生动的“安全课”和“社会课”。一个由专业安保、交警、社区志愿者和部分家长共同构成的护学团队,本身就是一幅社会协同合作的生动画卷。孩子们每天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父母的疲惫身影,而是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无形中传递了社会责任、规则意识和公民精神。反之,一个仅由家长组成的、带着些许无奈情绪的“护学岗”,可能会让孩子过早地感受到一种形式主义的负担,甚至模糊了对公共责任主体的认知。因此,如何构建一个科学、人性、可持续的护学体系,考验的是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地区教育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走出对“家长护学岗”的路径依赖,并非否定家长的价值,而是对家校共育模式的更深刻理解。它要求学校真正承担起主导责任,用更专业、更系统的方案去解决问题;它呼唤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形成守护孩童成长的合力;它也让家长能从繁杂的校园事务中解脱出来,更专注于家庭教育这一核心阵地。当护学岗不再是家长的专属负担,而是全社会共同守护的温暖风景时,我们才能说,我们为下一代的安全成长,构建了一道真正坚固而人性化的防线。这场争议的意义,也正在于推动我们向那个更理想、更合理的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