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时,学术兼职包括期刊编委、审稿人吗?
在职称评审的激烈角逐中,每一位学者都力求将自己的学术贡献最大化、最优化地呈现出来。除了标志性的论文、项目和专利,那些“润物细无声”的学术服务工作,如担任期刊编委或审稿人,其价值与定位常常引发困惑与争论。它们究竟仅仅是荣誉头衔,还是能够被量化、被认可的实质性贡献?厘清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申报材料的完整性与说服力,更触及对学者社会角色与学术共同体责任的核心认知。
首先,我们必须对“学术兼职”这一概念进行精确的界定。在职称评审的语境下,学术兼职通常指学者在正式教学科研岗位之外,经由一定程序聘任,在学术组织、机构或项目中承担特定职责、发挥特定作用的岗位。它具有三个核心特征:正式性、职责性和连续性。以此为标尺,期刊编委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学术兼职。编委通常由期刊主编或出版单位正式聘任,有明确的任期,其职责涵盖组稿、约稿、审阅重要稿件、把握期刊学术方向、参与期刊发展决策等,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负有直接责任。这种角色不仅是对学者学术地位的认可,更是一种实质性的学术领导力和组织能力的体现。因此,在申报材料中,编委经历应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兼职,附上聘书、任期说明以及个人在编委会中的具体贡献(如策划了哪个专题、推荐了多少高质量稿件等),其分量不言而喻。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审稿人时,情况则变得复杂得多。审稿工作,尤其是“单盲”或“双盲”审稿,其本质是一种匿名的、志愿性的学术服务。它缺乏正式的“聘书”,没有固定的“任期”,报酬也往往微乎其微。这使得很多人产生疑问:期刊审稿人算不算学术成果? 从严格的定义上讲,审稿工作本身并不产出像论文那样的原创性知识成果,因此不能直接等同于“学术成果”。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它毫无价值。恰恰相反,高质量的审稿是维护学术诚信、保障学术期刊质量的生命线。一位学者长期为高水平期刊审稿,背后隐藏着多重深意:其一,这是其学术水平被同行编辑高度认可的直接证明,只有特定领域的专家才能获得审稿邀请;其二,这表明其具备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严谨的评判能力,能够识别研究的创新性与缺陷;其三,这是一种持续的、高强度的学术前沿学习过程,通过审阅他人稿件,审稿人得以保持对领域动态的敏锐把握。因此,审稿工作虽非“成果”,却是一种极具含金量的“学术贡献”与“学术影响力”的体现。
那么,如何将这种隐性的贡献显性化,使其在职称评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职称评审材料中的学术服务证明的策略性呈现。学者不能仅仅在简历中罗列“曾为XX期刊审稿”,而应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学术服务档案”。具体操作上,可以创建一个独立的模块,标题可设为“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贡献”。内容上,应分门别类地列出所服务的期刊名称、期刊的学术层次(如是否为SCI/SSCI、北大核心、科技核心等)、大致的审稿数量(可按年份估算)、以及是否担任过“杰出审稿人”等荣誉。更具说服力的是,如今许多国际期刊的投审稿系统(如ScholarOne, Editorial Manager)都能为审稿人自动生成官方的审稿证明信,详细列出审稿记录和编辑部的感谢。这类证明是无可辩驳的硬核材料。同时,利用ORC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等平台,将审稿活动与自己唯一的学术身份关联,也能增加可信度。对于国内期刊,可以主动联系编辑部,请求开具官方的审稿证明或感谢信。通过这种方式,将零散、匿名的审稿行为,整合成一份清晰、可验证、有分量的学术服务记录,其说服力将大大增强。
进一步探讨编委和审稿人在职称评审中的价值,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加分项”思维,从更宏观的学术生态视角来审视。现代学术评价体系正逐渐从单一的量化指标(如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向更加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范式转型。DORA(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的全球影响力即是明证。在这一趋势下,学者对学术共同体的贡献度,即所谓的“学术服务”,正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一个只顾自己发论文,对同行评议、期刊发展、学会事务漠不关心的学者,其学术形象是单薄的。相反,一位在做好自身研究的同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通过担任编委、审稿等方式回馈学术共同体、推动学科发展的学者,展现了其作为学者的责任感与情怀。在两位申请者核心科研成果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评审专家无疑会更青睐那位拥有丰富且有影响力的学术服务经历的候选人。因为这不仅证明了其学术能力,更彰显了其学术品格和领导潜力。
最终,对学术兼职和学术服务的认知,反映的是我们对“学者”这一身份的理解。学者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生产者,更应是知识的守护者、传播者和学科生态的建设者。担任编委和审稿,正是践行这一更高层次学者身份的重要途径。因此,当您在整理那份决定职业生涯的申报材料时,请务必珍视并精心梳理这些看似“额外”的工作。它们不是简历上冰冷的点缀,而是您深度参与学术对话、塑造学科未来的真实印记。那些在审稿意见上留下的字迹,在编委会上提出的建议,共同构筑了一位学者的完整画像,其价值,终将被明智的评价体系所看见和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