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短剧剧组急缺中老年演员,他们都在忙啥副业呢?

横店的副导演们最近很头疼,电话几乎被打爆,但不是来抢角色的,而是来诉苦的——短剧开得像雨后春笋,可找个像样儿的爹妈、爷爷奶奶怎么就这么难?曾经,横店的风向标是各大古龙、玄幻大剧,如今,竖屏里的霸道总裁与复仇甜爱才是绝对的主流。这些剧情里,总需要一个慈祥或刻薄的长辈来推动情节,可现实是,符合要求的中老年演员,正在从片场“集体消失”。他们究竟去哪儿了?答案并非隐退,而是在另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里,活得风生水起。
究其根源,症结在于一个简单又残酷的词:性价比。对于大多数有经验、有台风的中老年演员而言,短剧群演或特约的报酬实在缺乏吸引力。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待命,台词可能没几句,镜头给到的也不过几秒钟,日薪在一两百到三四百元之间浮动。这笔钱,对于体验生活的年轻人或许尚可,但对于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甚至曾是地方剧团台柱子的他们来说,性价比极低。一位曾在省话剧院工作多年的老演员坦言,“不是不愿为,而是不值当。我的经验和体面,不止这个价。”这种心理落差,使得他们宁愿放弃在片场耗着,转而寻找更灵活、收入更可观、更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出路。这便是中老年演员为什么不当群演最核心的经济账。
于是,五花八门的副业构成了他们崭新的“片场”。横店演员副业收入来源的多样性,远超外界的想象。首当其冲的,便是短视频与直播。抖音、快手等平台,成为了他们施展才华的第二舞台。他们不再是等待镜头挑选的被动角色,而是自己内容的生产者与主导者。一位擅长书法的“爷爷”级演员,每天直播写字,一边讲解国学典故,一边售卖文房四宝,月入轻松过万;一位气质温婉的“奶奶”级演员,则专注于分享家常菜谱和旧式穿搭,凭借亲切感和怀旧滤镜,吸引了大量粉丝,通过广告植入和橱窗带货,收入早已超越了跑龙署的微薄片酬。这不仅仅是收入模式的转变,更是从“演员”到“个体IP”的身份跃迁。他们利用自身年龄带来的信任感和亲和力,在垂直领域深耕,将“表演”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商业价值与个人表达的双重丰收。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退休演员转型做自媒体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对于许多科班出身、曾在传统舞台上绽放光芒的演员来说,退休并不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结。自媒体给了他们一个“再就业”甚至“再创业”的机会。他们不再受限于剧本和导演,可以自由创作自己真正想表达的内容。有的开设了线上表演课,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对表演感兴趣的年轻人;有的则组建了小团队,拍摄反映老年生活的情景短剧,内容辛辣幽默,直击社会痛点,反而获得了比商业短剧更高的赞誉和流量。这种转型,背后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与其在庞大的影视工业体系中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符号,不如在数字世界里,打造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影响力的独立人格。这份自主性和成就感,是任何片酬都无法替代的。
这种“演员荒”对短剧行业本身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当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中老年演员时,制片方只能采取两种妥协:一是让年轻演员通过化妆和表演“硬装”老,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满脸的玻尿酸和僵硬的步伐,让角色可信度大打折扣,沦为观众的笑柄;二是干脆减少或弱化中老年角色的戏份,导致剧情同质化严重,始终停留在年轻人的爱恨情仇里,缺乏家庭伦理、代际沟通等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社会题材挖掘。横店短剧中老年演员缺口,看似是一个演员供需问题,实则是整个短剧行业内容升级的瓶颈。它倒逼着从业者思考:我们是否应该给予资深演员更多的尊重和更合理的薪酬体系?我们能否创作出更有深度、更能打动全年龄段的优质剧本?
横店的这个现象,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消费的深刻变迁。中老年群体不再是被动、沉默的,他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互联网,学习新技能,创造新价值。他们用行动证明,人生的下半场,同样可以精彩纷呈。当短剧剧组还在为找不到“爹妈”而发愁时,这些曾经的无名绿叶,早已在另一片土壤里,活成了自己的主角。这或许是时代的阵痛,但对个体而言,却是一场华丽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