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说事业单位副业能做吗?短视频兼职违规不?

中纪委说事业单位副业能做吗?短视频兼职违规不?
事业单位人员是否能从事副业,尤其是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兼职,这一问题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以下简称“中纪委”)多次发声后,已不再是简单的“能”或“不能”可以回答。它触及了新时代公职人员权责边界、个人价值实现与公共利益维护之间的复杂平衡。答案的核心,不在于“做不做”,而在于“怎么做”,以及是否触碰了那条不可逾越的纪律“红线”。要厘清这个问题,必须从相关规定的精神内核、中纪委的监督逻辑以及具体行为的合规性判断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剖析。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所有关于事业单位副业规定的根本出发点——不得影响本职工作。这是判断一切副业行为合规性的基石。事业单位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工作人员的首要职责是高效、廉洁地完成本职工作,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任何副业,只要占用了正常工作时间、消耗了本应用于工作的精力、动用了单位的公共资源,或者因个人副业纠纷而损害了单位声誉,都直接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班时间运营自己的网店,一位工程师利用单位的设备和软件承接私活,这些行为显然已经越界。即便是在业余时间,如果副业导致身心俱疲,第二天无法以饱满状态投入工作,长期来看也构成了对“影响本职工作”的隐性违规。因此,中纪委对事业单位副业态度并非一刀切的禁止,而是强调一种“本职优先”的秩序。个人发展和社会鼓励,绝不能以牺牲公共职责为代价。

其次,明确“事业单位人员搞副业的红线”是规避风险的关键。这条红线由党纪国法、单位章程以及行业规范共同构成,具体体现在几个“严禁”上。第一,严禁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谋取私利。这包括但不限于,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项目审批权、监管权等为副业铺路,或者在副业活动中暗示、明示自己的公职身份以获取便利。第二,严禁从事与本职工作存在利益冲突的活动。例如,市场监管人员不得从事电商经营,审计人员不得提供有偿财务咨询,这从根本上杜绝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可能。第三,严禁违反“公职人员网络行为规范”。这一点对于短视频兼职尤为重要。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事业单位人员的网络言行同样受到约束。在短视频中,不得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不得散布谣言,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不得进行低俗、恶搞等有损公职人员形象的内容。将个人账号打造成一个纯粹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分享平台,是前提。

那么,具体到“短视频兼职是否违规”这一问题,就需要进行场景化分析。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其本身是中性的,违规与否取决于内容、形式和运营方式。合规的短视频兼职通常具备以下特征:内容与本职工作完全无关,如分享烹饪、园艺、健身、绘画等纯个人爱好;运营时间严格限定在八小时之外;不使用任何与公职身份相关的符号或暗示进行引流;内容积极健康,符合公序良俗和网络规范。比如,一位医生在业余时间分享正确的急救知识,一位法学研究者科普法律常识(不涉及具体案件代理),这类知识分享型副业,只要处理好上述关系,不仅不违规,反而体现了专业价值的社会化延伸。然而,高风险的短视频兼职则往往踩在了红线上。例如,一位负责城市管理的执法人员,在视频中吐槽执法对象或泄露执法细节;一位财务人员,通过网络平台提供“避税”技巧;或者任何人在视频中炫富、宣扬拜金主义,这些行为都极易引发舆论关注,并招致纪律处分。

中纪委对事业单位副业态度的演变,也反映了监督执纪理念的深化。从过去相对严苛的“一律禁止”,到如今更为审慎的“疏堵结合、规范引导”,这背后是对人才价值和个人发展的尊重,更是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自信。中纪委通过案例通报、权威解读等方式,不断为事业单位人员划清行为边界,其目的不是束缚手脚,而是“扶上马、送一程”,确保大家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实现个人价值。这种态度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组织不反对勤劳致富,但坚决反对以权谋私;不反对个人才华展示,但坚决反对身份滥用。监督的“探照灯”始终聚焦于权力运行是否规范、公共利益是否受损。因此,事业单位人员在考虑副业前,最应该做的是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以及本单位的具体管理办法,同时密切关注中纪委网站发布的典型案例和解读,做到心中有数、行有所止。

归根结底,对于身处事业单位的个体而言,副业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增加收入、丰富生活,也可能成为职业生涯的“滑铁卢”。在开启任何副业,尤其是短视频这类公开性极强的兼职之前,进行一次彻底的“合规自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份清单应包括:我的副业内容是否与职务毫无关联?我是否会动用任何公共资源?我的网络言行是否经得起放大镜的审视?我是否向组织进行了必要的报备?如果所有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便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和纪律的边界内,谨慎前行。事业单位人员的社会身份决定了其必须承担更高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期待,这份身份既是荣耀,也是约束。如何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始终守护好公职人员的纯洁性和公信力,是这个时代赋予每位“体制内”成员的必修课。这道题的答案,不在于他人是否允许,而在于自己对责任、纪律和初心的深刻理解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