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副业咋开展?普通人、积分制、环境整治一起上?
首先要清晰地定义这个模式中的“普通人”。他们不是叱咤风云的创业者,也不是手握专利的技术专家,他们是村庄里最广大的主体——因照顾家庭无法远行的妇女、尚有余力的留守老人、甚至是一些希望利用业余时间增加收入的青壮年。他们的共同点是“有闲暇时间,有劳动意愿,但缺乏合适的创收门路”。传统的副业,如手工艺制作、小规模养殖,往往对技能、市场销路有一定要求,存在不确定性。而环境整治,恰恰是每个村庄都存在的“刚需”,其任务内容如清扫道路、清理沟渠、垃圾分类、绿化养护等,技术门槛极低,几乎人人可参与。这就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最直接的切入点,将过去被认为是“公益劳动”或“政府任务”的事情,转变为一种可能产生经济回报的个人行为。
积分制的引入,则是激活这个模式的关键催化剂。它如同一座桥梁,将无形的、琐碎的劳动量化为有形的、可累积的价值。具体运作上,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可以成立一个积分管理小组,制定一套清晰、公开的积分细则。例如,清理一袋垃圾积2分,修剪一平方米草坪积5分,参与一次河道巡查积10分,对垃圾分类正确的家庭每月额外奖励20分。这些积分,通过手机小程序、积分卡等便捷形式记录在案,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更重要的是,积分的出口必须多样化且具有吸引力。简单的现金兑换虽然是选项之一,但更具粘性的是将其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紧密挂钩。积分可以在村里的“爱心超市”兑换米、面、油、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可以抵扣部分水电费;可以作为年终村集体分红的参考权重;甚至可以用来优先享受村里的公共服务,如场地使用、技能培训等。这种设计,积分制管理在乡村的应用就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考核工具,而是一个充满温度的社区激励体系,它让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即时且实在的反馈,从而激发了村民持续参与的内生动力。
再将视角拉回到“环境整治”本身。为何它能与个人创收完美结合?因为环境效益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和累积性。起初,可能只是几个村民利用零碎时间清理了房前屋后的杂物,村容貌有了微小的改善。当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通过积分制的引导,分散的个体劳动汇聚成了强大的集体力量,村庄的整体环境便会发生质的飞跃。一条清澈的河流、一片整洁的广场、一条绿树成荫的村道,这些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提升,更是潜在的旅游吸引力、产业孵化器。环境变好了,城里人愿意来周末游了,农家乐、民宿的生意就有了基础;生态环境优越了,发展特色生态种植养殖的条件也就成熟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的价值闭环:普通人利用环境整治创收,改善了整体环境;优美的环境催生了新的产业机会,又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元、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最初的“副业”,可能就此演变成一个带动全村发展的“主业”。
当然,任何一个创新模式的推行都不会一帆风顺。这种融合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治理的精细化与公平性。积分标准的制定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确保其科学性与公信力,避免“一言堂”。执行过程要做到全程透明,积分的获取与兑换记录定期公示,接受全体村民监督,杜绝优亲厚友或弄虚作假。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有一定的启动资金来支持积分兑换体系的运转,这部分资金可以来源于上级政府的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村集体产业收入,甚至可以引入社会赞助。更重要的是,要避免模式陷入“为积分而劳动”的机械循环,需要适时地引导村民从“完成任务”向“主动维护”转变,通过评选“最美庭院”、“环保卫士”等荣誉活动,强化村民的家园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让爱护环境从一种获取报酬的行为,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认同。
最终,我们看到的将是一幅动人的乡村图景。不再是“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而是“人人参与、户户受益”的生动实践。村里的李大妈,每天清晨散步时顺手捡拾路边的垃圾,一个月下来用积分给孙子换了一箱牛奶;返乡青年小张,利用自己的无人机技能,协助村里进行河道巡查和违建监控,获得了可观的积分奖励;曾经无人问津的废弃池塘,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被清理干净,种上了荷花,夏日里成为了村民休闲和游客打卡的好去处。这便是普通人通过积分制参与环境整治所能创造的价值,它不仅解决了个人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份平凡的付出都被尊重,每一次微小的改变都被看见,个人的价值与集体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浇灌出乡村振兴最坚实、最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