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课教师兼职补习,这事儿到底对学生有没有好处?

任课教师兼职补习,这事儿到底对学生有没有好处?

任课教师兼职补习,这个在现实教育生态中既敏感又普遍的现象,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折射出无数家庭的希望、焦虑与无奈。它究竟是助力学生腾飞的“私人订制”火箭,还是侵蚀教育公平的隐形推手?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判,都未免过于草率。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深入其肌理,从多个维度审视这把双刃剑的真正分量。

从表面上看,其“好处”似乎显而易见,这也是它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首当其冲的便是教学的精准性。任课教师最了解班级里每个学生的知识短板和思维特点,课堂上因时间所限无法顾及的“个性化问题”,在补习班这个“小灶”里可以得到精准滴灌。对于确实存在学习困难、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而言,这种由最熟悉自己情况的老师进行的“一对一”或“一对几”辅导,效率远高于寻找一个陌生的校外机构老师。老师能迅速定位问题,用学生最习惯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讲解,这种“知根知底”带来的效果,在短期内往往立竿见影。其次,是信息的高度对称性。任课教师无疑最清楚教学大纲的重点、考试的命题趋势以及自己教学中的侧重点。在补习中,他们可能会无意或有意识地透露一些“内部信息”,这对追求分数的家长和学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再者,对于部分家长来说,选择自己孩子的老师,也是一种基于信任的“省心”选择,省去了筛选校外辅导机构的繁琐与风险。

然而,当我们透过这层看似美好的“蜜糖”,其背后潜藏的“砒霜”则更加令人忧虑。最核心的,莫过于对教育公平的严重冲击。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其基石在于公平。当课堂内的教学开始与课外的有偿服务挂钩,一种隐性的“双层教育体系”便悄然形成。参加了老师补习班的学生,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更细的讲解,甚至是一些“特殊提示”,而未参加的学生,则可能在无形中被边缘化。这种基于付费能力的分化,直接违背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将本应公平的课堂变成了资源分配的“角斗场”。它加剧了家庭间的教育焦虑,让“拼爹”从拼人脉、拼财力,延伸到了课堂之内,对那些经济条件不佳但同样渴望知识的孩子,是极大的不公。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对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异化。健康的师生关系,应当是纯粹的、基于知识传承与人格尊重的情感联结。一旦掺杂了金钱交易,这份神圣的关系便开始变味。教师的天职是关爱每一个学生,但当部分学生的“额外投入”能换来教师的“额外关照”时,教师的角色定位便开始模糊,从“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服务提供者”偏移。这种转变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会有所保留,将最精华的内容留到补习班讲?面对学生的问题,是否会先掂量一下他是否是自己的“客户”?学生看待老师的眼光也会改变,从尊敬变为审视,甚至是一种夹杂着依赖与不满的复杂情绪。这种信任的崩塌,是任何学业提升都无法弥补的损失,它污染的是整个教育的源头活水。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学生该不该上自己老师的补习班”这个选择题,背后是沉重的心理负担。面对老师的“邀请”,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拒绝的勇气和余地。他们害怕拒绝后会遭到冷遇,害怕在课堂上被忽视,这种被迫的“自愿”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过早地体会到成人世界的复杂与无奈。即便参加了补习,学生也可能背负着“花钱买关照”的负罪感,或是“不补就跟不上”的恐慌感,这些负面情绪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教育的本意是激发兴趣、培养健全人格,而这种模式却在无形中扼杀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将其异化为一场功利性的交易。

此外,我们还需审视其潜在的制度性风险。当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外补习以获取额外收入时,很难保证其在校内课堂教学的投入与热情。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课堂质量下降导致更多学生寻求课外补习,而课外补习的繁荣又进一步削弱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对整个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尽管相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但巨大的利益驱动和部分教师待遇的现实问题,使得这一现象屡禁不止,成为一个治理难题。

要破解这一困局,绝非简单的一纸禁令所能奏效。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薪酬待遇,让他们能够体面地、有尊严地依靠校内收入过上优渥的生活,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其参与有偿补课的经济动因。另一方面,必须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建立更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同时,加强监管力度,畅通举报渠道,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震慑。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理性的教育观,缓解家长的集体焦虑,让教育回归其应有的从容与淡定。

真正的教育,不应是一场需要额外付费才能通关的精密游戏,而应是每个孩子都能公平享有的、充满阳光与希望的沃土。任课教师兼职补习这扇窗,透出的不仅是分数的诱惑,更是整个教育生态亟待修复的深刻信号。如何取舍,如何规制,考验着每一个教育参与者、管理者的智慧与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