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兼职救护队日常训练巡查培训怎么管好?

煤矿兼职救护队日常训练巡查培训怎么管好?

管好一支煤矿兼职救护队,绝非易事。这些队员脱下工装是普通的采煤机司机、支护工或机电维修工,穿上救援服就要化身为与死神赛跑的勇士。他们“兼职”的身份,决定了管理上不能照搬全职队伍的模式,其核心难点在于如何在不严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锻造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锐力量。这需要的不仅是制度上的规范,更是管理智慧与人本关怀的深度融合。

构建动态且人性化的管理体系,是管好队伍的基石。所谓的矿山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建设,绝不是一纸冰冷的文件,而是一套能够自我调节、持续优化的“活机制”。首先,人员构成必须科学。选拔队员时,不能只看体能和热情,更要考量其岗位分布、心理素质和在班组中的影响力。一个优秀的兼职救护队,应该像一张网,覆盖矿井的各个关键区域和岗位,确保任何地点发生险情,附近都有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的种子力量。其次,管理架构要扁平化。设立一名专职的、富有经验的队长负责总体筹划是必要的,但更关键的是在各生产班组中设立“兼职小组长”,他们是连接队部与一线队员的神经末梢,负责传达指令、组织小范围训练、反馈队员状态。这种架构极大地提升了信息流转效率和组织灵活性。再者,时间管理是重中之重。必须建立一套灵活的排班与补偿机制,将训练和演练时间“化整为零”,充分利用班前会、班后会、检修时间等碎片化时段,穿插进行技能抽查或小范围操练。对于占用工休时间进行的集中训练,则必须给予明确、公正的经济补偿或调休,让队员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只有让队员感受到组织的人文关怀,他们才会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队伍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被激发。

日常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直接决定了队伍的战斗力。煤矿兼职救护队日常训练方法必须彻底摒弃“大水漫灌”式的无效操练。训练内容必须与矿井潜在的灾害类型紧密挂钩。例如,对于高瓦斯矿井,就要强化瓦斯检测、窒息抢救和通风机操作等科目;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则要加大水泵接续、管路铺设和潜水等专项技能的训练力度。训练形式上,要大胆创新,将理论知识学习融入日常。可以制作一系列5-10分钟的微视频,内容涵盖某个救援设备的操作要点、某种事故的应急处置流程,通过企业微信群、APP等平台定期推送,让队员可以在通勤、休息等碎片化时间里随时随地学习,并通过线上小测验检验效果。在技能实操层面,要强调“肌肉记忆”的养成。对于氧气呼吸器、苏生器、多功能气体检测仪等核心装备,必须要求队员达到“盲操”水平。这不仅是在训练场上反复练习,更可以将部分小型训练器材下放到各班组的休息室,鼓励队员利用工余时间自行“加餐”,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体能训练则要避免与井下高强度体力劳动产生叠加,导致队员过度疲劳。可以引入更科学的体能恢复与功能性训练方法,如核心力量训练、柔韧性练习等,提升队员在复杂恶劣环境下的持续作业能力和抗疲劳能力。

演练必须无限贴近实战,这是提升实战能力的唯一捷径。如何提高兼职救护队实战能力?答案就在“演练”二字,但关键在于怎么演。许多煤矿的应急演练流于形式,变成了“走过场”的表演,这种演练不仅无益,反而会麻痹队员的思想。设计演练方案时,必须贯彻“双盲”原则,即不预先通知演练时间、不预先告知灾情类型。演练的触发点可以设置在任何一个日常巡查环节,比如安全员在巡查某巷道时,突然报告“瓦斯超限”或“冒顶”,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附近班组的兼职队员集结。这种“不期而遇”的演练,最能考验队员的真实反应速度和应急处置能力。演练场景的构建要力求真实,利用烟雾、声响、假人等道具,模拟出井下火灾、烟雾弥漫、人员被困的真实氛围,给队员施加适度的心理压力。演练过程中,要设置各种“意外情况”,如通往灾区的道路被堵、备用设备故障、通信中断等,迫使队员临场思考、果断决策。演练结束后的复盘评估,其重要性不亚于演练本身。评估不能停留在“很好,基本完成”的层面,而是要用视频回放、数据记录(如集结时间、装备佩戴时间、完成任务时间等)等方式,进行“像素级”的分析。每一个指令的下达、每一个队员的动作、每一个环节的衔接,都要放在放大镜下审视,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并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形成闭环管理。只有这样,演练才能真正成为暴露问题、锤炼队伍的“磨刀石”。

队员的心理素质,是决定救援成败的无形力量,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兼职救护队员面临的冲击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井下工作的日常压力,另一方面是应急救援时面对生死考验的极端压力。因此,兼职救护队员心理素质培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这种培训不应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是一门实践科学。首先,要开展系统的心理测评,在入队时和定期训练中,使用专业的量表对队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压力承受能力、团队协作倾向等进行评估,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对个别存在潜在风险的队员进行提前干预。其次,要将心理抗压训练融入日常演练。在模拟灾情环境中,刻意增加干扰因素,如模拟家属的哭喊声、嘈杂的对讲机噪音、不断恶化的“灾情”报告等,训练队员在极度混乱和恐惧的环境下保持冷静思考、精准操作的能力。再者,要建立完善的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机制。每次大型演练或真实救援任务后,必须组织专业的心理辅导师或经过培训的骨干队员,开展“心理减压会”,引导队员倾诉救援过程中的恐惧、焦虑和创伤感受,教会他们识别和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初步方法。要让队员们明白,感到害怕和脆弱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面对和疏导。一个内心强大、互相信任的团队,才能在最黑暗的矿井深处,成为彼此的光。

最终,所有管理、训练和演练的成果,都要体现在日常巡查与应急响应的无缝衔接上。兼职救护队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他们对矿井环境的“零距离”熟悉。要将这种优势最大化,就必须赋予他们在日常巡查中的“准前哨”职能。要求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完成本职岗位的安全检查,还要有意识地观察和记忆自己责任区域内的避灾路线、消防器材位置、通风设施状况等,并将这些信息定期在队内分享。当警报拉响时,他们不再是需要地图指引的“外人”,而是能够本能地带领其他工友朝正确方向撤离的“活地图”。这种将日常巡检与战时导航相结合的模式,极大地缩短了应急响应的黄金时间,是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重要一环。管好一支煤矿兼职救护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考验着管理者的魄力、智慧与情怀。这支队伍的脉搏,必须与矿山安全生产的每一次心跳同频共振,他们才是真正守护井下生命之光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