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中控室值班到底要几个人,素质要求有啥说法?

首先,国家层面的法规条文为我们提供了最基础的框架。根据《消防控制室通用技术要求》(GB 25506)的明确规定,消防控制室必须实行每日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且每班不应少于2人。这就是业内常说的“双人值班”原则的源头。为何必须是两人?这并非冗余设置,而是基于深刻的实践考量。火灾的突发性与破坏性决定了应急响应必须万无一失。一人值守时,一旦发生火情,该人员需要同时承担确认火情、启动应急预案、拨打119、操作联动设备、引导现场疏散、与消防队对接等一系列高强度任务,极易忙中出错,延误战机。 而双人配置则可以形成有效的互补与监督,一人负责操作与通讯,另一人负责现场确认与引导,确保应急处置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精准落地。此外,双人制度也能有效避免因个人生理或心理原因(如突发疾病、疲劳、擅离职守)导致的岗位空缺,保障了值班岗位的持续有效性。然而,法规设定的是最低标准,是“底线”而非“上限”。对于一些超大型建筑、高风险场所(如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超高层建筑、重要的公共建筑、化工企业等),仅配置两人可能仍显不足。这类建筑系统复杂,探测点、报警点、设备控制点数量庞大,火灾风险等级高,管理方必须根据自身的风险评估结果,适当增加值班力量,甚至可能需要三班或四班轮转,确保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人力应对复杂的局面。
其次,对人员数量的探讨,必须与人员的质量相结合。一个顶得上两个甚至三个庸才,反之亦然。消防中控员的素质要求,远非“会看屏幕、会按按钮”那么简单。这是一个集知识、技能、心理素质与责任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岗位。从法规层面看,所有上岗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消防设施操作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是最基本的准入门槛。但这张证书仅仅是“敲门砖”。一名合格的消防中控员,其必备素质和技能可以细分为几个层面。第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 这不仅包括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等各类消防设施的原理、组成、操作流程的烂熟于心,更包括对建筑布局、防火分区、疏散路线的全面掌握。当火警信号传来,他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出信号的真实位置、可能火势蔓延方向以及最佳的处置方案。第二,是精湛的实操技能。 理论知识必须转化为肌肉记忆。中控员需要能够熟练地在CRT图形显示装置上定位火警点,迅速切换到相应的摄像机画面进行确认,准确无误地启动应急广播、防排烟风机、防火卷帘等联动设备,并能手动操作各种消防泵组。这些技能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通过反复的模拟演练和实际操作来固化。第三,是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警铃大作、画面闪烁的紧急场面,对任何人的心理都是巨大的考验。一名优秀的中控员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在极度混乱和紧张的环境中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清晰,指令准确。恐慌是应急处置的头号敌人,中控员必须是风暴中最冷静的“定海神针”。第四,是卓越的沟通协调能力。 他/她是信息的枢纽,上联消防指挥中心,下联现场微型消防站和楼内人员,外联救援队伍。清晰、简洁、准确的指令和信息传递,是高效协同作战的关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极端的责任心。 消防中控室的工作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枯燥和重复的,长时间监控静态画面容易让人产生麻痹思想。只有将“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内化于心,才能时刻保持警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信号,将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再者,一个科学、严谨的消防中控室值班制度规范,是将人员数量与素质要求有效粘合的保障。这套制度不应只是挂在墙上的几张纸,而应是指导日常工作的行动纲领。它应明确各岗位职责、交接班流程、设备巡检要求、应急处置程序、培训演练计划以及奖惩机制。例如,交接班制度不能仅仅是“你好,再见”,而必须包含设备运行状态检查、火警及故障记录交接、值班日志填写等关键环节,确保责任的连续性。定期的培训和演练是保持和提升值班人员战斗力的根本途径。演练不能“走过场”,应设定真实的火情场景,模拟各种突发状况,如设备故障、通讯中断等,锤炼中控员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同时,制度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通过定期抽查、技能比武等方式,激励值班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淘汰那些“持证不会用、在岗不作为”的人员,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慧消防的概念正逐步落地,一些人开始质疑:“未来AI是否可以取代消防中控员?”这种想法过于乐观,也忽视了消防安全中“人”的核心价值。诚然,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更早地识别出潜在的火灾风险,甚至可以自动执行一些预设的应急程序。然而,火灾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它永远无法被简单的算法完全预测和应对。在紧急关头,那种基于经验、直觉和全局观的临机决断,那种在混乱中安抚人心、组织疏散的人文关怀,是任何冰冷的机器都无法替代的。未来的消防中控员,或许需要掌握一些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智能系统提供的信息,但其在应急处置中的核心决策者地位不会改变。技术是工具,是赋能,而不是替代。
因此,关于消防中控室值班人数的讨论,最终的答案必然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管理者首先要严格遵循双人值班的法规底线,然后根据自身建筑的风险评估结果,科学地进行人员配置。更重要的是,要将重心放在如何“选对人、育好人、用好人、留住人”上,打造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实操技能过硬、心理素质超群、责任心爆棚的专业化值班团队。消防中控室的值班岗位,远非一个简单的“看机人”,它是城市安全网络中一个关键的神经末梢,是守护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对人员数量与素质的探讨,本质上是对生命价值的敬畏和对安全责任的拷问。唯有将法规的要求、实践的智慧与对人的尊重和培养相结合,才能筑起一道真正坚不可摧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