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搞副业挣钱会不会违规?副业赚钱有哪些好路子?

党员搞副业挣钱,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的二元选择题,而是一道考验党性、纪律与智慧的严肃课题。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个人价值实现途径多元化的今天,探讨这一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触及了党员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经济需求与作为先进分子政治责任之间的平衡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归到党章党规的文本精神,理解纪律规定的深层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既符合规定又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合规路径。
纪律的红线与原则的底线,是每一位党员在考虑副业前必须首先明晰的边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关于廉洁纪律的章节,是判断副业是否违规的根本依据。其核心精神在于,坚决防止党员利用公权力或职务影响力谋取私利。对于普通党员而言,规定虽不如党员领导干部那般严苛,但基本准则一以贯之。条例明确禁止“违反有关规定从事营利活动”,这通常指的是经商办企业、拥有非上市公司的股份或证券、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以及违反有关规定在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单位中兼职,或者经批准兼职但获取薪酬、奖金、津贴等额外利益。这些规定的设计初衷,是为了从制度上切断公权与私利之间的不当链接,确保党员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主业中,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更为严格,他们被明令禁止“个人经商办企业,拥有非上市公司的股份或者证券,买卖股票或者进行其他证券投资,以及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其目的在于防范权力寻租和利益冲突,筑牢反腐倡廉的坚固防线。
那么,哪些具体的“副业”形式是明确触碰红线的?我们必须将其具体化,以避免模糊地带带来的风险。首当其冲的是“经商办企业”。这不仅指大规模的创业开公司,也包括以他人名义代持股份、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行为。即便企业没有盈利,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只要参与了经营决策或持股,就构成了违规。其次是“违规兼职取酬”。一些党员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可能在一些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研究机构担任顾问、专家等职务。如果未经组织批准,或者虽经批准但领取了超出规定标准的报酬,同样属于违纪行为。这里的关键在于“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例如,一名在建设部门工作的党员,如果利用自己掌握的行业信息和人脉资源,为一家私营建筑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并获取高额报酬,即便其本职工作与此公司无直接业务往来,也构成了利用职务影响力谋利。再比如,利用党员身份或职务声誉,为企业站台、背书并获取好处,同样是绝对禁止的。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将党和人民赋予的公权力,异化为个人谋利的工具。
在划定了清晰的禁区之后,我们更关心的是,党员副业赚钱不违规的途径究竟有哪些?答案是肯定的,但必须遵循几个核心原则:不影响本职工作、不利用职务便利、不损害党员形象。基于这些原则,以下几类路径是相对安全且值得探索的。第一类是智力与技能输出型。这包括了最常见也最合规的写作、翻译、设计、编程、线上教育等。例如,一名教师党员,在业余时间通过在线平台教授自己擅长的学科知识;一名精通外语的党员,承接翻译稿件;一名设计师党员,利用专业软件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这些活动完全是基于个人后天习得的技能,与职务权力毫无关联,只要保证不占用工作时间,不使用单位资源,就是纯粹的劳动换取报酬。第二类是劳动与业余爱好型。比如,一名党员利用周末时间从事摄影、手工艺品制作并通过网络销售,或者利用体力提供如搬家、保洁等有偿服务。这类副业的门槛较低,其价值创造直接来源于个人劳动,与党员身份和职务关联度极低,合规性也最高。第三类是合规的投资理财型。党员将自己的合法收入,通过购买股票、基金、国债等金融产品进行投资,是市场经济下公民的合法权利。这属于“钱生钱”的范畴,与“经商办企业”有本质区别。关键在于,资金来源必须合法,且不能利用任何内幕信息进行交易。对于普通党员,在规定范围内买卖股票是允许的,但必须杜绝任何形式的利益输送和内幕交易。
然而,仅仅知道“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还不够,更深层次的是要理解党员从事副业应有的“心态”与“尺度”。赚钱是其次,守纪是首要。首先,要摆正“主业”与“副业”的关系。作为一名党员,你的第一身份是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本职工作是安身立命之本,是贡献社会的主要平台。副业只能是锦上添花,绝不能本末倒置,因副业影响、甚至荒废了主业。如果因为副业导致精神萎靡、工作拖沓,那本身就是对党员身份的不负责任。其次,要审视“身份”与“行为”的统一。党员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党的形象。选择的副业内容,应当积极健康,符合社会公序良俗。例如,从事一些低俗、博眼球、传递错误价值观的自媒体内容创作,即便没有违规赚钱,也对党员形象造成了损害,是不可取的。最后,要秉持“透明”与“报备”的自觉。虽然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向组织书面报备,但保持一种开放和坦诚的态度是明智的。当副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或者可能引起外界误解时,主动向组织说明情况,既是遵守纪律的体现,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不同单位、不同系统可能有更细致的内部规定,事先了解并咨询清楚,是避免踩线的关键一步。
随着新经济业态的涌现,如直播带货、知识付费、网约车服务等,给党员副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伴随着新的合规挑战。以自媒体为例,一名党员如果分享历史知识、书法技巧、生活常识,积累粉丝后通过平台广告或知识付费获得收入,这属于技能输出范畴。但如果其内容聚焦于时政评论,并刻意利用党员身份作为标签吸引流量,进而商业变现,其性质就可能发生改变,存在“打擦边球”的风险。再如网约车司机,如果是在下班后、使用私家车、完全市场化接单,通常被认为是 permissible 的劳动。但如果利用工作时间开网约车,或使用了单位配的车辆,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面对这些新情况,判断标准依然不变:核心在于“公权”与“私利”的彻底切割。任何试图将党员身份、职务影响、工作资源变现的行为,无论形式多么新颖,都触碰了纪律的底线。党员需要具备更强的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在纷繁复杂的市场机会中,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党员的身份,既是荣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无可厚非,但这份追求必须被置于党纪国法的框架之内。合规的副业,是个人能力的延伸;而违规的逐利,则是理想信念的滑坡。真正的价值实现,不仅在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更在于如何在坚守初心的道路上,行得端、走得正,让党员身份在每一个岗位、每一次选择中都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