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兼职党务工作者考核咋算,专职兼职有啥区别?

首先,必须厘清专职与兼职党务工作者在本质上存在的显著区别,这是构建差异化考核体系的逻辑起点。专职党务工作者,其身份定位是“职业革命家”在基层的体现。他们的核心职责就是党建,岗位是主业,精力是主投。他们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组织员和监督员,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直接构建者和维护者。对其能力要求,更侧重于党建业务的“专”与“精”,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组织协调能力、出色的群众工作方法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他们的工作成效,更多体现在组织体系的严密性、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以及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系统性成果上。相比之下,兼职党务工作者则更像是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和“生力军”。他们的主体身份是业务骨干、技术专家或行政管理者,党务工作是其在完成本职岗位任务之外所承担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其价值在于将党建工作天然地嵌入到业务工作的各环节、全流程,实现“双轮驱动”。因此,对他们的能力要求,更强调“融”与“率”,即具备将党建要求与业务发展相结合的融合能力,以及在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表率能力。如果用一套“一刀切”的标尺去衡量,既是对专职工作者专业性的漠视,也是对兼职工作者额外付出的不公,更会挫伤队伍的整体积极性。
基于这种本质区别,考核体系的构建必须告别“一本台账打天下”的模式,转向分类别、分层次的精细化设计。一个科学的党务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应当是“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是“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对于专职党务工作者,考核的“刻度”需要更深、更细。在“定量”方面,可以围绕基础履职设置诸如“三会一课”召开率、发展党员程序规范率、党费收缴及时率、党员教育培训覆盖率等可量化的指标,确保“规定动作”不走样。但更重要的是“定性”评价,这需要引入多维度的视角。例如,上级党组织对其工作规划能力、复杂问题处置能力的评价;同级党组织对其协作配合、资源共享能力的评价;以及最关键的,广大党员和群众对其工作作风、服务意识、解决问题成效的评价。这构成了一个360度的评价闭环。在“结果”导向上,要重点考核其所在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得如何,是否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党建工作品牌,是否有效解决了本单位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党员的先锋指数是否显著提升。这些“质”的飞跃,远比单纯的数据堆砌更有说服力。
而对于兼职党务工作者的考核,则应突出“实效”与“贡献”,避免使其陷入“痕迹主义”的泥潭。考核的核心应聚焦于“融合度”与“表率力”两个维度。所谓“融合度”,即考核其是否将党建工作要求创造性地融入其分管或负责的业务领域。例如,一个研发部门的兼职书记,其考核重点不应是开了多少会,而是他如何通过设立党员技术攻关小组,解决了哪些“卡脖子”技术难题;一个市场部门的兼职委员,其成绩体现在如何引导党员先锋岗在市场竞争中攻坚克难,取得了怎样的业绩增长。这种考核需要业务部门与党群部门共同参与,将党建贡献度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业务增量。所谓“表率力”,则重在考核其在日常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这包括其业务能力是否过硬,是否成为团队的技术标兵;其廉洁自律是否严格,是否树立了良好形象;其联系群众是否紧密,是否有效传递了组织温暖。对他们的考核,应更加简化程序、注重实绩,多用“加分项”而非“减分项”,鼓励他们把党务工作这份“责任田”种成“高产田”,而不是额外的“负担田”。
在实践中,基层党务工作者如何量化考核始终是一个难点,关键在于找到科学合理的“转换器”。纯粹的情感投入难以度量,但其外化的行为和结果可以被观察和评价。例如,“党员群众满意度”可以通过匿名问卷、座谈会等形式转化为具体分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可以通过建立问题台账、销号管理制度来统计;“培养发展党员的质量”可以通过考察其发展对象在关键岗位上的表现来间接评估。现代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强大助力,通过智慧党建平台,可以实现活动签到、学习时长、任务分派、线上评议等功能,将过去模糊的“软任务”变得清晰可溯。但技术终究是工具,量化考核的精髓在于建立一套价值导向清晰的指标权重体系。例如,对于推动单位中心工作有重大贡献的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应赋予更高的权重;对于党员群众普遍反映强烈、长期未能解决的痛点问题,一旦成功破解,也应作为核心加分项。这种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量化逻辑,才能真正激励党务工作者将心思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展望新时代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考核机制的优化是其中的核心驱动力。它不仅仅是评价工具,更是成长阶梯。考核结果必须与评优评先、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等环节紧密挂钩,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同时,考核本身也应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党中央的新部署、新要求,以及基层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优化指标体系,保持其时代性和生命力。最终,我们所追求的,是通过一套充满智慧与温度的考核体系,激发每一位专兼职党务工作者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既能感受到组织的严管,更能体会到厚爱,从而汇聚成一股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磅礴力量,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