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航工作太忙工资低,为啥逼我搞副业求生?
“落地,滑行,关车,又是凌晨三点。”朋友圈里一位东航机长这样写道,配图是驾驶舱外漆黑的停机坪和远处城市的灯火。这条动态下,一条扎心的评论获得了高赞:“飞一次就累成狗,工资条却比纸还薄,不搞点副业真的要喝西北风了。”这句看似调侃的话,却精准刺中了当下许多航空从业者,尤其是东航员工心中最深的隐痛。曾经被视为天之骄子的职业,如今却笼罩在“工作太忙工资低”的阴影下,那个尖锐的问题悬在每个人心头:到底是什么,在逼我们走上副业求生的道路?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单一的“公司抠门”或“行业不景气”就能简单概括。它是一个由结构性困境、时代变迁与个体期望交织而成的复杂谜题。首先,我们必须审视航空业薪资待遇的真实面目。外界普遍认为飞行员、空乘人员收入丰厚,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或者说是基于黄金时代的刻板印象。实际上,航空业的薪酬体系是一个典型的“杠铃结构”,极少数资深机长或管理人员拿着令人艳羡的高薪,而占绝大多数的青年员工,包括副驾驶、普通空乘、地勤、机务等,其基础薪资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他们的收入高度依赖飞行小时、过夜补贴、绩效奖金等浮动部分。这意味着,一旦遭遇航班量波动,就像过去几年疫情冲击那样,收入便会断崖式下跌。即便在恢复期,公司出于成本控制考虑,薪酬增长的速度也远远追不上生活成本的攀升。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摆在面前:光鲜的制服之下,是许多人为房贷、车贷、家庭开销而焦虑的平凡生活。
与“工资低”相伴相生的,是那个令人窒息的“太忙”。航空业的“忙”,不仅仅是时间长,更在于其高强度的消耗性。对于空乘人员而言,是跨时区的飞行、不规律的作息、密闭的工作环境,以及随时需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和旅客情绪的巨大心理压力。对于机务人员,是“白加黑”、“五加二”的轮班制度,在冰冷的机坪上与油污、噪音和极端天气为伴,每一个螺丝钉都关乎着上百人的生命安全,精神高度紧绷。这种“忙”,是一种身心俱疲的“深度忙碌”,它榨干了员工大部分的精力,使得他们在下班之后,除了“瘫倒”几乎做不了任何事。当一份工作无法提供体面的收入,同时又过度透支个体的精力与时间,那么,这份工作的“性价比”在员工心中便会迅速崩塌。当主业无法承载生活的重量和对未来的期许时,向外探索便成了一种必然。
于是,“东航员工副业”的现象从个体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群体性选择。这背后,是“副业刚需”这一时代情绪在航空圈的投射。年轻一代的职场人,不再像父辈那样将所有安全感寄托于一家单位、一份工作。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在主业之外开辟一个“第二战场”,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收入,更是在构建一种对抗不确定性的“个人安全垫”。对于空乘人员第二职业的选择,尤其能体现这种特征。她们凭借出众的形象气质、丰富的旅行经验和服务意识,很多人转型成为了旅游博主、美妆达人、礼仪培训师或代购。这些副业与主业形成了一定的技能关联,上手相对容易,又能将主业积累的优势资源变现。而对于地勤、行政等岗位的员工,则可能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案写作、设计、编程等与专业完全不同的工作,这更像是一种对个人兴趣的追寻和潜在能力的挖掘。
然而,作为国企员工,在涉足副业这条河流时,脚下并非坦途,而是布满了看不见的礁石。探讨国企员工搞副业的利与弊,需要一份极其清醒的认知。其“利”显而易见:最直接的是经济回报,有效缓解了生存压力;其次是能力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副业带来的挑战能催生个人成长;再者,成功运营的副业能带来主业无法给予的成就感和自主权,成为重要的精神寄托。但其“弊”同样不容小觑。首当其冲的是政策风险。许多国企内部对员工从事副业有着严格乃至模糊的规定,一旦被认定为“影响本职工作”或存在“利益冲突”,轻则批评处分,重则可能面临解雇的风险。其次,精力分配是巨大的挑战。主业已经极度繁忙,再强行挤出时间经营副业,长期以往必然导致身心俱疲,甚至可能因为精力不济而在主业或副业上出错,陷入恶性循环。最后,还有品牌形象的捆绑效应。作为东航员工,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行很容易被外界与公司形象关联,稍有不慎,便可能给自己和公司带来麻烦。这种在主业与副业之间“走钢丝”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荷。
当我们将视线从“搞不搞副业”的二元对立中抽离,或许能看到一个更深层次的价值命题。员工之所以被“逼”到这一步,本质上是在主业中无法完全实现自我价值。当一份工作只剩下“任务”而缺少“意义”,当个人成长的空间被压缩,当创造力无处施展,那么寻求一个能够安放热情、体现个人价值的出口,就成了人性的本能。副业,在很多时候,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价值补偿”的角色。它让一个疲惫的空乘,在直播间里成为侃侃而谈的主播;让一个沉默的机务,在键盘上敲出分享知识的代码。这不仅仅是求生,更是在一种被高度格式化和程序化的工作之外,重新找回作为独立个体的掌控感和创造欲。它提醒着企业和每一个职场人:未来的组织与个人关系,不再是简单的雇佣与被雇佣,而是一种价值共创的伙伴关系。如果主业的土壤足够肥沃,能够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让员工感受到尊重、获得成长、实现价值,或许,很多人并不愿意在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后,再开启另一段艰辛的“创业”之路。
这盘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棋局,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它考验着每一位东航员工的智慧、韧性与平衡能力,需要像精密计算航线一样,仔细评估自身的精力、资源与风险承受度,审慎选择副业的方向与边界。同时,它也向企业管理者提出了一个时代性的课题:如何真正关心员工的核心诉求,通过更具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更广阔的职业发展通道,来提升主业的“价值粘性”,让员工愿意将最宝贵的才情与精力,投入到这份承载着国家民航事业光荣与梦想的工作之中。毕竟,当员工不再需要为了“求生”而被迫分心,当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那片蓝天,才能真正成为所有人心中的诗与远方,而非一座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