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企改革中的主责主业,副业又是什么?

什么是国企改革中的主责主业,副业又是什么?
国企改革中的“主责主业”与“副业”之分,并非简单的业务划分,而是一场关乎国家经济命脉与企业未来生死的深刻战略抉择。它直接回答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新时代的坐标中,国有企业究竟应该“干什么”和“不干什么”。主责主业,是国有企业的立身之本、价值之源,它紧密围绕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国计民生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是党和国家赋予国有企业的核心使命与责任担当。而所谓的副业,则更多是历史沿革中形成的、与主责主业关联度不高、协同效应弱的非核心业务,它们或许是特定时期的权宜之计,却可能在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拖累企业前行的“赘肉”。这场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让国企从“大而全”的粗放模式,转向“精而强”的集约发展,将有限的资源、精力和资本,像激光一样聚焦于最能体现其价值的战场。

那么,如何科学、精准地界定主责主业?这绝非企业关起门来就能完成的“内部作业”,而是一个需要顶层设计与市场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首先,它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国企的“主责”首先体现在对国家战略意图的承载上,例如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关键领域,其主业天然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其次,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功能定位与核心能力。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其主责主业也应有所区分。界定过程需要深入评估企业在技术、人才、品牌、市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找到那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赛道。再者,动态调整是关键。主责主业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帽子”,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进,一些曾经的“主业”可能沦为“夕阳产业”,而一些新兴领域则可能上升为新的战略支点。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主业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国企改革如何界定主责主业这一命题的应有之义。这个过程,更像是一位高明的棋手,不仅要看清眼前的棋局,更要预判未来几步的走势,从而落子无悔。

相较于主责主业的清晰与崇高,副业的形成则往往充满了历史的偶然与现实的无奈。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安置富余人员、开拓市场渠道,许多国企兴办了大量的“三产”公司,涉足酒店、房地产、贸易甚至金融投资等五花八门的领域。这些业务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也为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与核心能力不匹配的副业,逐渐暴露出其致命弱点:一是分散资源,有限的资金、人才被大量稀释,导致主业“营养不良”,研发投入不足,核心竞争力提升缓慢;二是管理失焦,集团总部精力被大量非核心事务牵扯,管理链条过长、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内部人控制”的风险;三是风险传导,一些高风险的投资业务(如非主业金融)一旦失控,可能将整个集团拖入深渊,近年来一些国企爆发的风险事件,根源往往在于此。因此,清理规范国企非主业投资,剥离不具备优势的副业,不仅是减负,更是止血,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必然要求。

国企副业剥离与资产重组,是一场需要智慧与勇气的“外科手术”。它远非“一卖了之”那么简单,而是要讲究策略与方法,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最大化。常见的路径包括:一是“关停并转”,对于长期亏损、没有发展前景的业务,坚决予以关闭或破产清算;二是“专业化整合”,将分散在不同国企中的同类非主业资产,通过划转、合并等方式,组建新的专业平台进行集中运营,化零为整,提升效率;三是“市场化转让”,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等公开渠道,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民营资本,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在这一过程中,“一企一策”是基本原则,必须对每一项非主业资产进行“体检”,精准画像,选择最适合的处置方式。同时,人员安置是重中之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转岗培训、内部退养、协商解除等多种渠道,妥善处理好员工的出路问题,确保改革在平稳中推进。这场重组的本质,是资本的再配置,是将沉淀在低效领域的“死资产”激活为主业发展的“活资本”,为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扫清障碍。

最终,所有改革的落脚点,都在于主责主业对提升国企竞争力的影响。当一家国企成功剥离了冗杂的副业,将全部资源倾注于主责主业时,其变化是立竿见影的。首先,创新能力会显著增强。研发投入不再捉襟见肘,企业可以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杀手锏”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其次,市场控制力与话语权会得到强化。深耕主业意味着更了解行业动态、客户需求,能够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甚至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再次,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会大幅提升。管理架构更扁平,决策链条更短,成本控制更有效,企业的“体质”会变得更强健,盈利能力自然水涨船高。这便是国企聚焦主责主业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为了在关键领域实现乘法效应,让国企真正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更好地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顶梁柱”作用。

这场围绕主责主业展开的深刻变革,无疑触及了利益,考验着担当。它要求国企管理者必须具备战略定力,抵制住短期利益的诱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为企业长远发展谋篇布局。它也要求监管层更加精准施策,既要有“压”的力度,也要有“扶”的温度,为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更像是一场持续的修行,是对国有企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能力的全面检验。当国企真正做到了心无旁骛攻主业,其释放出的能量将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上,更会转化为推动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磅礴动力,成为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的坚实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