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兼职清理垃圾,这样兼职清理到底合不合规?

乡镇干部兼职清理垃圾,这样兼职清理到底合不合规?
乡镇干部卷起袖子、拿起扫帚清理垃圾的画面,时常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引得舆论纷纷赞誉。然而,当赞誉声渐息,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浮出水面:这种“兼职”行为,到底合不合规?它究竟是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生动体现,还是逾越了公职人员权责边界的灰色地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必须深入到乡镇干部兼职清理垃圾合规性的内核,从法理、情理与治理逻辑等多个层面进行一番审慎的辨析。

首先,我们必须厘清一个核心概念:这里的“兼职”究竟为何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相关法规,明令禁止公务员从事或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其立法本意在于防止公权力滥用,确保公务员能廉洁、高效地履行法定职责。而乡镇干部清理垃圾,显然不具备任何营利性质,它本质上是一种无偿的、公益性的劳动。因此,若将“清理垃圾”等同于法规中严令禁止的“兼职”,无疑是概念的误用与混淆。那么,它是否属于公务员职责范围与基层治理的应有之义?这就要看具体情况。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干部的行为可分为“职责内行为”和“职责外行为”。如果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后的环境清理,或是大型活动保障等临时性、突击性任务中,由组织统一安排、调配干部参与其中,这应被视为一种特殊的、非日常化的职责延伸,是“人民公仆”身份在应急状态下的必然要求,无可厚非。此时,干部不再是某个具体科室的办事员,而是政府应对危机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很多时候这种“兼职清理”并非源于紧急动员,而是变成了常态化的、制度外的“补位”。这正是基层治理现实困境的折射。在很多乡镇,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财政预算紧张、专业环卫力量不足、保洁队伍老龄化严重等现实难题。面对上级严苛的环境卫生考核指标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迫切期待,基层政府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当“专业的人干不了专业的事”时,“谁在岗谁上”便成了一种无奈却务实的选择。乡镇干部们,尤其是年轻干部,自然而然地被推到了第一线。他们利用下班时间、周末假期,自发或有组织地去清理卫生死角、整治河道沟渠。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基层干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迫切性与责任感,它反映的是基层治理体系中“人”的缺位与“事”的繁重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行为虽然超出了其岗位说明书的字面描述,却恰恰回应了基层治理最真实的需求,体现了“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朴素实践。

那么,这种行为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其价值绝不仅仅是让某条街道变干净了那么简单。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干群关系。当群众看到平日里坐办公室的干部们,同样弯下腰、流着汗清理垃圾时,心理上的距离感会瞬间拉近。这是一种无声的沟通,比任何华丽的口号都更能传递“我们是一家人”的信号。这种干部下沉一线服务群众的具象化行动,极大地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亲和力。它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干部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而是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自己人”。这种情感纽带的建立,为后续开展各项群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同时,干部在亲身劳动中,也能最直观地了解到环境治理的难点、痛点所在,从而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纸上谈兵”式的决策。这种从“办公室治理”到“现场治理”的转变,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警惕这种“兼职清理”常态化背后潜藏的风险与挑战。首当其冲的便是“本末倒置”的风险。乡镇干部的核心职责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民生福祉,处理行政事务。如果他们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体力劳动中,必然会影响其主责主业的完成质量。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决策滞后、服务缺位、发展失速等更严重的系统性问题。其次,是专业性与安全问题。清理垃圾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垃圾分类、有害废弃物处理、高空作业、水上作业等专业领域,缺乏专业培训和防护设备的干部参与其中,不仅效率不高,还可能面临意外伤害的风险,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归属问题将十分棘手。再者,是“作秀”之嫌。若宣传不当或动机不纯,这种行为很容易被群众解读为形式主义、面子工程,非但无法赢得民心,反而会损害政府形象,消解干部们辛苦付出所积累的正面效应。

面对这种合规性与合理性的交织,价值与风险的并存,我们应当何去何从?答案绝非简单地“叫停”或“放任”,而在于推动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实现从“人治”补位向“制度”保障的跨越。一方面,要明确权责边界,规范参与机制。对于应急性、临时性的任务,应建立正式的动员和保障机制,明确任务性质、参与范围、后勤保障和激励措施,使其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也是更根本的,是着力解决导致干部不得不“兼职”的深层次问题。这需要上级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上向基层倾斜,保障乡镇有足够的经费来购买专业的环卫服务,建立稳定的、职业化的保洁队伍。同时,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环境卫生整治等事务交由更专业、更高效的社会组织或企业来承担,让“专业的人回归专业的事”。乡镇干部的角色,则应从“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和“服务员”,主要负责制定标准、监督考核、协调资源、发动群众,而非亲自下场劳动。

归根结底,乡镇干部拿起扫帚,是当前中国基层治理转型期一个值得深思的切片。它考验着我们的治理智慧,也映照出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既要为那些在基层一线默默奉献、俯身为民的干部们鼓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无奈与担当;更要从制度设计上着手,为他们卸下不必要的“兼职”负担,让他们能更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的治理现代化,不是让干部都去成为清洁工,而是要构建一个科学、高效、专业的公共服务体系,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绘制出一幅既充满人情温度、又不失制度精度的基层善治新图景。这既是对干部的爱护,更是对人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