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为啥不能兼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呢?
在许多中小型企业中,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常常会出现一个看似“两全其美”的安排:让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或生产线班组长兼任安全员。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物尽其用,将生产经验与安全监督合二为一,实则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是对安全生产责任的根本性误读。从业人员兼职安全生产管理,绝非简单的“一岗双责”,而是一种角色、职责与法律责任的严重混淆,其背后潜藏的冲突与风险,远非节省下的薪资所能弥补。
问题的核心,首先在于法律层面的刚性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明确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但这并非意味着可以随意选择“兼职”。法律的初衷是保障安全管理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对于高风险行业和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法规更是强制要求设立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这里的“专”,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全职,更是职责上的专一。它要求安全管理者必须摆脱生产任务、成本指标等直接经营压力的束缚,以一个纯粹的、独立的监督者身份存在。当一名工人既要为产量负责,又要为安全把关时,他的天平必然会向前者倾斜。毕竟,生产成果是即时可见的,而安全效益则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这种制度设计上的“兼职”,实质上是架空了安全管理的独立性,使其沦为生产业务的附属品,从根本上违背了立法精神。
其次,从角色定位与责任冲突的角度看,兼职安全管理无异于让运动员兼任裁判员。一名从业人员的本职工作,无论是操作机床、组装产品还是驾驶车辆,其核心目标都是效率与产出。他的思维模式、工作习惯和绩效考核都围绕着如何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而安全生产管理者的核心职责,恰恰是识别风险、制止违章、预防事故。这意味着他必须对生产流程中任何可能偏离安全轨道的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甚至不惜按下“暂停键”。试想,当一个班组长发现为了赶工期,工人简化了某个安全操作步骤,他作为生产负责人,可能会默许甚至鼓励;但作为安全员,他必须立即制止。这种内在的角色撕裂,会让兼职者陷入无尽的决策困境。最终,为了维持团队和谐、完成生产指标,安全职责往往被选择性牺牲,安全监督也就流于形式,变成“嘴上说说,纸上画画”的表面文章。
再者,专业能力的鸿沟是无法通过“经验丰富”来轻易跨越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融合了安全系统工程、人机工程学、应急管理、职业卫生、心理学乃至法律法规等多学科知识。一名优秀的专职安全员,不仅要懂设备、懂工艺,更要懂得如何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如何组织有效的应急演练,如何进行事故调查与根本原因分析,如何对员工进行持续的安全教育与行为矫正。这些能力需要系统的理论学习、长期的实践积累和持续的专业培训才能获得。一个兼职的从业人员,即便在自己的技术领域是行家里手,也往往缺乏这种系统化的安全思维和管理工具。他的安全检查,可能更多依赖于个人经验和直观感受,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无法从系统层面识别和消除深层次的安全风险,也就无法真正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不可忽视的,还有兼职管理者所面临的巨大心理压力与“人情困境”。安全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干预。在一个由熟人组成的团队里,让一名同事去监督、处罚甚至举报另一名同事,是一件极其困难且耗费心力的事情。今天我因为你不戴安全帽而处罚你,明天我们在工作中如何协作?这种“得罪人”的活,长期下来会让兼职者在团队中被孤立,其管理指令的权威性也会大打折扣。为了避免人际冲突,最简单的选择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一些轻微的违章行为视而不见。久而久之,整个团队的安全意识便会松懈,形成“法不责众”的危险氛围。这种源于人性的困境,是任何规章制度都难以彻底解决的,它从根本上侵蚀了安全管理赖以生存的严肃性与公正性。
最后,一旦事故发生,兼职安全管理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将是毁灭性的。在事故调查中,调查人员首先会核查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健全、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尽职履责。如果发现所谓的“安全员”只是一个徒有其名的兼职,其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生产工作中,那么企业主要负责人和该兼职者本人都将面临严厉的问责。从民事赔偿到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根责任链条上的每一环都不会因为“兼职”的初衷而得到豁免。对于企业而言,这可能导致巨额罚款、停产整顿甚至吊销资质;对于个人而言,轻则职业生涯受挫,重则可能身陷囹圄。届时再追悔莫及,为时已晚。这笔账,远比节省一个专职岗位的成本要沉重得多。
因此,企业安全员的专职必要性,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保障企业生命线和员工福祉的基石。它意味着企业愿意投入专门的资源,建立一支专业、独立、权威的安全管理队伍。这支队伍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吹哨人”和“守护者”,他们不受制于生产指标,敢于较真、敢于碰硬;他们拥有专业知识,能够从系统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个真正有远见的企业家,应当将安全投入视为最具回报率的投资,而不是可以压缩的成本。安全不是生产线的刹车,而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任何试图以兼职方式在安全责任上走捷径的想法,最终都可能成为压垮企业航船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