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业带动主业,东航咋做到的,副业能变主业不?
当东方航空推出“周末随心飞”时,市场普遍将其视为疫情冲击下一种聪明的现金流自救手段。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此,便错失了一次观察传统巨头如何以“副业”撬动主业,乃至重塑整个商业逻辑的绝佳样本。东航的实践,远不止于“带货”或“卖产品”,它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价值网络。这背后引出的一个深刻命题是:副业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带动主业?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它有没有可能完成从“配角”到“主角”的身份跃迁?东航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思辨价值的答案。
东航的“副业”版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而是一种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的生态位延伸。无论是“周末随心飞”这种创新性的航旅产品,还是东航食品跨界推出的“那碗面”,亦或是利用积分体系构建的商城与直播带货,其共同点在于深度撬动了既有的核心资产——庞大的机队、航线网络、会员体系与品牌信誉。这些“副业”并非凭空创造,而是主业长出的新枝。它们以低成本的姿态切入市场,精准触达了存量用户的潜在需求。“随心飞”激活的是对价格敏感、时间灵活的客群在淡季的出行需求,直接拉高了飞机的客座率,盘活了沉没成本。而“那碗面”和积分商城,则是将飞行场景中短暂的服务体验,延伸至用户的日常生活,完成了从“空中服务”到“地面零售”的触点渗透。这种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是让企业分心去做一个全新的、不相关的生意,而是在主业的延长线上做加法,每一个“副业”的兴衰,都与主业的荣枯息息相关,形成了天然的协同效应。
那么,这种“副业”具体是如何“带动”主业的?其内在机制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流量反哺、数据赋能与品牌焕新。首先是流量反哺,这最直观地体现在“随心飞”上。它不仅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它像磁石一样,将海量潜在旅客吸引到了东航的App和小程序上。这些用户在规划周末行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浏览东航的其他航线、辅营产品(如升舱、贵宾室服务),甚至可能因为一次愉快的周末体验,在未来商务出行时优先选择东航。这是一种流量的内部循环与价值再造。其次是数据赋能。每一次“随心飞”的预约、每一次积分兑换、每一碗“那碗面”的购买,都在为东航的用户数据库画像增添一笔新的数据。这些数据比传统的旅客信息更为立体、更为鲜活,它揭示了用户的消费偏好、生活习惯和潜在需求。基于这些数据,东航可以更精准地进行航线规划、产品设计、营销推送,从而让主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体验得到质的飞跃。最后是品牌焕新。长久以来,航空公司给人的印象是刻板、传统的。而“随心飞”的社交裂变、空乘主播的亲切互动、跨界产品的惊喜感,都在不断为东航的品牌注入年轻化、互联网化的基因,这对于吸引新生代旅客、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
现在,我们回到那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副业能变主业吗?答案是,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主业”。如果主业被定义为“提供位移服务的承运人”,那么副业永远是其补充。但如果我们将主业看作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出行与生活方式服务平台”,那么答案就截然不同了。在平台化的语境下,单一的、线性的业务边界正在被打破。机票销售可能不再是唯一的核心,甚至不再是最大的收入来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机票、酒店、租车、旅游、零售、金融、传媒等构成的多元收入矩阵。在这个矩阵中,过去的“副业”完全有可能成长为与航空运输并驾齐驱的支柱业务。例如,当东航的积分商城和直播业务年销售额达到数百亿规模时,我们还能简单地说它只是一个“副业”吗?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独立的电商业务。这并非简单的“副业变主业”,而是一场深刻的“主业升维”。企业的核心资产,不再是飞机,而是它所拥有的、深度连接的庞大用户群,以及围绕这个用户群构建起来的、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生态系统。
当然,这条从“带动”到“升维”的道路并非坦途。它对传统企业的组织能力、技术架构和思维模式都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首先是“基因冲突”的风险。航空公司严谨、安全、流程化的“工业基因”,与互联网企业快速迭代、容忍试错的“数字基因”天然存在矛盾。如何让这两个团队在同一个组织内高效协作,避免文化内耗,是一个巨大的管理难题。其次是“主业失焦”的隐忧。在追逐“副业”带来的短期流量和利润时,企业必须投入巨大资源,这可能导致对航空安全、服务品质等核心生命线的投入被稀释。一旦主业的基本盘出现动摇,所有建立在它之上的“副业”大厦都将轰然倒塌。最后是能力的重构。发展“副业”需要的是产品经理、数据科学家、电商运营、内容创作者等新型人才,这些能力恰恰是传统航空公司的短板。如何引进、培养并有效激励这些人才,让他们在传统体制内发挥价值,是转型成败的关键。
东航的探索,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一份生动的启示录。它告诉我们,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与其固守城池,不如主动出击,在核心能力的辐射区内寻找新的可能性。副业,不再仅仅是主业的附庸,它可以是探路先锋,是创新试验田,是连接用户的新触点,更是驱动企业完成范式转移的战略引擎。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是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那些能够成功构建起以主业为根基、多元“副业”为枝叶的生态系统的企业,将拥有更强的韧性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至于副业最终能否变为主业,或许这已不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关于企业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不断重新定义自我、超越自我的动态过程。真正的答案,写在企业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每一个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