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宣代刷积分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服务模式,近年来在法律宣传推广平台上悄然兴起。这类服务通常由个人或专业团队提供,帮助用户在法律知识学习、普法活动参与等平台快速获取积分,进而兑换奖励或提升等级。然而,随着这类服务的普及,刷分人员处理的合法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亟待规范的网络治理新课题。
法宣代刷积分现象的兴起与当前法律宣传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密不可分。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普法机构纷纷推出在线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积分兑换等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参与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背景下,部分用户因时间精力有限或对法律知识掌握不足,选择通过付费方式委托他人代为完成学习任务和积分获取,从而催生了法宣代刷积分这一灰色产业链。刷分人员作为这一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其行为边界与法律责任亟待厘清。
从法律视角审视,法宣代刷积分行为涉及多重法律关系与责任认定问题。首先,这种行为可能违反平台用户协议,构成对平台规则的规避;其次,若刷分过程中存在虚假身份注册、恶意点击等行为,可能触犯《网络安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规定;更为关键的是,当刷分行为涉及窃取、泄露用户个人信息或利用技术手段干扰平台正常运行时,已涉嫌违法犯罪。因此,对刷分人员的处理不能简单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基于行为性质、情节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差异化规范。
当前实践中,对刷分人员的处理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一方面,部分平台采取简单粗暴的封号、扣除积分等措施,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程序正当性;另一方面,一些平台对刷分行为的认定标准模糊,导致同案不同判现象时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少数平台为追求活跃度指标,对刷分行为采取默许甚至纵容态度,进一步加剧了治理难度。这种混乱局面不仅损害了平台公信力,也使真正参与法律学习的用户权益受到侵害。
要实现刷分人员处理的合法化规范化,需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治理体系。首先,应明确刷分行为的法律边界,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厘清不同类型刷分行为的法律性质,为执法司法提供清晰指引。其次,平台企业应完善用户协议,明确禁止刷分行为的具体情形及相应责任,同时建立申诉与救济机制,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再者,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平台的指导监督,推动建立行业自律规范,形成政府监管、平台自治、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格局。
针对不同类型的刷分人员,应采取差异化的处理策略。对于初次参与、情节轻微的刷分用户,应以教育引导为主,通过技术手段限制其刷分功能,并加强法律知识普及;对于多次违规、情节较重的刷分人员,可采取限制账号功能、扣除积分等处罚措施;而对于组织刷分、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人,则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这种分层分类的处理方式,既能体现法律的刚性与温度,又能有效遏制刷分行为的蔓延。
规范刷分人员处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法律宣传角度看,合理的积分制度能够有效激励公众参与法律学习,而刷分行为的泛滥则会使这一机制失效,削弱法律宣传的实际效果。从网络生态治理角度,规范刷分行为有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网络环境,促进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规范刷分人员处理,能够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这是法治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
在实践中,一些地区和平台已探索出有益经验。例如,某省级普法平台引入区块链技术记录用户学习行为,有效防止了刷分造假;某司法行政部门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建立刷分人员信用档案,将违规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这些创新做法为规范刷分人员处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法律宣传工作的深入推进,法宣代刷积分现象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简单禁止,而应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技术监管、加强行业自律、提升公众素养等多措并举,逐步构建起规范有序的法宣积分生态,让法律宣传真正发挥其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的积极作用,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应有力量。